扫一扫,添加
建筑业协会微信公众号
1
2
3
网站首页
协会概况
关于协会
协会主体
组织机构
分支机构
协会动态
协会文件
公告文件
党建引领
党组织概况
工作动态
创优评先
优质工程评审
双优评审
综合实力
安全标化工地
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
行业培训
安管人员培训
行风建设
市场信用评价
行业文化建设
会员服务
申请入会
会费收缴
会员之窗
会员动态
申请表下载
联系我们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当前时间:
备份
协会文件
协会新闻
行业动态
相关协会文件
会员之窗111
行业自律体系建设
PPP模式开拓“一带一路”基建新局面
文章来源: 发布于:2015-06-25 点击:523
近年来,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导致我国制造业低成本竞争的优势逐渐削弱。企业若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到海外寻找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市场。同时,随着能源资源问题逐渐演变成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因素,到海外寻找合作保证能源资源来源,也成为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大原因。2014年,中国的资本输出明显增加,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事实上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
“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的发展机遇
在“一带一路”沿线,不乏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虽然中国企业需要到这样的地方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但这绝不是国家制定“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因。“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在于“合作”二字,它追求的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在众多的合作领域中,产能合作尤其应被注意。产能合作超越了传统的资本输出,是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结合,是更有效的经济发展手段。“一带一路”经济带沿线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增长迅速,基础设施需求庞大,拥有广阔的投资和工程承包前景。我国在高速铁路、核电、火电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而这些庞大的工程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如钢铁、水泥、玻璃等,正好可以化解国内的富余产能。所以,在运作工程项目的同时,工程承包企业可以联合国内优势产能企业,对外转移,实现“一带一路”的产能合作,促进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相对于过去一般国际组织的排他性规则,“一带一路”战略最重要的创新在于其巨大的包容性。“一带一路”战略的参与方不只限于沿线国家,中国以开放的态度欢迎每一个有意愿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朋友,并欢迎任何可接受的合作形式,谋求共同发展。同时,包容性也符合开发性金融的核心利益,是促进交易的巨大动力,能够起到创造促进交易成功实施条件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投资和贸易的顺利进行。
PPP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方式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给沿线盼望经济复苏的发展中国家带去的机遇,绝不亚于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将为他们带去大量的投资,更会提升这些国家自身的发展能力。
在基础建设领域投资,除资金外,投资的组织和运用形式也至关重要。从全球的经验看,PPP是一种较佳的项目安排形式。
如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电力发电设施建设,就是通过使用公私合营模式吸引外资进入国内的基础设施领域,基本采取BOT模式进行操作。这不仅使中国的电力设施更新换代,更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入并留在了中国,满足了国民经济对电力的需求,使电力的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帮助中国经济发展摆脱了电力不足的瓶颈。
为什么会出现公私合营这样一种安排?首先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投入巨量的资金,且周期比较长;其次是因为基础设施具有市场专用性;第三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然垄断性,在一个基建领域中,往往只能由一家企业经营。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基础设施建设安排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使用PPP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企业要充分了解何为PPP模式。PPP模式是为了完成某些公共设施项目,在公共机构和民营机构之间达成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通过签署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确保项目顺利完成的合同来实现,它的特点是分享投资收益,共同承担主要风险和社会责任。PPP模式的基本形式应包括运营维护协议、管理协议、租赁购买、BOOB/BT0、特许经营、非公共机构拥有等。PPP作为一种可以使民营资本有效应用、效率高、风险较低、回报率较高的新型项目融资模式,在进行海外基础设施投资时被越来越多地运用。
基础设施的PPP安排最核心的一点是它的灵活性。在100%国有到100%民间持有中间,PPP有无数种形式和可能性。PPP模式可以把建设、投资、营运各个环节拆开来进行,任何一个企业可以自由参加一个PPP项目建设过程中间的某一部分,而不是承担全部的工作和风险。目前,很多中资企业“走出去”所参与的仅是PPP项目的建设部分。但随着中国资本的积累和企业运作国际项目经验的增加,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就可以以投资商的身份参与到项目的投资部分,而有营运经验的企业就可以作为管理公司参与到PPP项目中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及业务需求在PPP项目的各个环节做出种种不一样的安排。使这种安排得以实现的核心就是合同,而使合同能够生效履行的核心就是法律,法律生效的核心是当地政府的监管。企业要明确PPP不是纯粹的商业项目,是公共民营合作制,跟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在PPP项目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只求“短、频、快”,没有持续经营和维护市场的意识。但基础设施需要持续经营,一个项目可能要花费企业30年、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维护,持续经营变得非常重要。由于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整个周期一般会持续几十年之久,所以能否正确预测项目风险成为公司能否最终盈利的关键,而这也是银行决定是否参与一个项目融资的重要依据。
对于获得特许权的基建项目,企业要明确其监管的管理方式,预测监管将对项目产生的影响。对于政府监管,企业首先要明确3个问题。第一,基础设施是自然垄断行业,需要获得牌照。企业要量力而行,衡量自己能否顺利获得这种特许。第二,企业要想清楚,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一定会实行价格监管。这对企业的盈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三,投资基础设施要求企业提供持续不间断的服务,这也许要花费几十年时间。企业要明确想清楚,是否有能力提供如此长期的服务。
中国企业在项目建设方面已经非常有经验,在营运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探索,但是在投资方面的经验还很少。再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投资量浩大,企业不可能单打独斗地去做,必定要与金融机构合作,进行混合融资。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出台,作为中国唯一连续经营百年以上的银行,中国银行也将“成为‘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嵌入自身的发展愿景当中。未来3年,中国银行将重点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银行旗下的私募基金可以提供股本投资,投资银行可以提供股本长期债务服务,而商业银行则通过贷款等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安排和贸易融资安排。混合融资是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选择,中国银行愿为此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筑时报)
返回